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强迫症和强迫行为是一回事吗(强迫性焦虑症和强迫症有什么区别)

强迫性焦虑症和强迫症有什么区别

强迫性焦虑症和强迫症区别:强迫症区别主要表现而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而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莫名的担心、害怕、发抖、肌肉紧张,可有心慌不适、上腹不适、头重脚轻、出汗增多等表现。焦虑症常诉自己或家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

强迫症意思

强迫症是焦虑障碍方面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做了没有意义、或者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反反复复出现在病人的日常生活中。

儿童患孤独症和患强迫症有什么区别

孤独症,就是自闭症,主要特点是:(1)语言发育迟缓(2)重复刻板行为(3)社交障碍(情绪表达障碍和理解他人能力差)

强迫症,主要是有强迫性思想或者行为。比如总觉得自己手没有洗干净,不停的洗手。

所以区别孤独症和强迫症很简单,主要看语言发育,强迫症孩子的语言是没有问题。

我家附近有个自闭症孩子,4岁时只会喊妈妈,无法听从父母的指令,并且总是重复刻板性行为。后面送到特训学校治疗,语言方面有所改善,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请求父母帮忙了,但是也没办法根治,最多就是学会自理和基本社交。

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效果会好很多,等到4、5岁发现,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强迫症是什么,它真的是病吗

【强迫症的原理】

一,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是人体对自己的保护,是有意义的,即使它并不是最佳的自我保护;

二、强迫行为的根源是强迫思维,即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对抗。

如果有人不停的洗手,虽然他的理性也就是显意识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必要的,但他却无法停止这个行为,因为就种强迫行为背后有一种更强大但不被察觉的潜意识控制着它。当你努力停止强迫行为时,就会造成两股意识的并引发焦虑。

我们可以把控制强迫行为的潜意识理解为后天建立的某种习惯思维。不断练习某个动作会越来熟练甚至无需意识控制,比如走路,成人可以一边走神一边进行,而刚刚学习婴儿就因为还没有将这个行为潜意识话而必须集中注意。同样的,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思维时,这股思维就可以像本能一样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自动运作。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一段思维并熟练到进入了潜意识呢?这和生物的最大本能即获得自我存在有关。所有生物都有维护自身存在的本能,这种本能最开始仅仅体现在维护安全方面,比如动物在受到攻击时激发保护反应。但进化到了人类,由于思维能力的壮大,人类可以提前采用某些来规避还没有发生的危险,比如为了防止车祸伤害提前绑上安全带。感到的危险越大,激发这种保护的动力就越强;而一旦某种保护有效,人类就会更多的重复这种,甚至形成类似本能的反应。

【总结】

潜意识选择的行为不能真正获得安全感。洗手并不能解决不被人爱的问题,不断的阅读某段文字也无法获得更深的体悟。所以,强迫行为只能让人更焦虑,更因为这种不正常行为而丧失安全感。

强迫行为是潜意识为了缓解来自幼年或长期存在的心理焦虑,而这种焦虑来自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的丧失根源于过去,且一直没有解决。

潜意识运用了往往是幼年习得的幼稚或表面化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这种方法只能在表面上解决问题获得微弱的问题已经解决的安全感,但理智很明白的知道它是无效的。

人们会因为强迫行为的出现加深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强迫程度的加深或变异成一种更严重的强迫行为。

【解决办法】(核心是 消除不安全感)

(1) 强迫行为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并不是坏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控制强迫行为的潜意识当成一个小孩、一个过去的自己。虽然他的行为比较幼稚,但就像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储蓄罐中的全部硬币去帮助濒临破产的父母时,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个幼小的自己而非痛骂他,排斥他,让他带着这些没用的帮助滚蛋。(2) 我们之所以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幼年的我们无法保护自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甚至不惜牺牲自我意志努力迎合、献媚能保护我们的人,比如父母。但现在的我们已经足够强大,足够保护自己了。我们可以轻松的克服幼年的我们无法克服的危险。我们感到不安全仅仅是因为内心那个幼年的我们在害怕,此刻的我们已经可以毫发无损的面对这种感觉。(3) 每一次在不安全感、焦虑感出现时面对它们。就这样勇敢、平和、微笑的面对它们。一开始,潜意识中幼年的我们会大喊大叫,让我们逃避,但每一次勇敢的面对都会让我们明白一件事:这些负面情绪远比我们想象的弱小。一开始我们很可能败下阵来,没关系,我们可以还是用幼稚的逃避不安全,只要每一次都先尝试着面对就好。很快,内心的小孩就会长大,直到他和现在的我们合二为一。有一位曾经的强迫症患者说的好:我感谢强迫症,如果没有它,我不会这么了解过去的自己,不会成为一个如此完整的自己。面对、接受、理解过去的、幼稚的自己,用更理性、积极的面对而非逃避压力是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吗

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内容多种多样,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站在阳台上就有往下跳的冲动等。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患者有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的想法,相应的就会去反复检查门窗确保安全;碰到脏东西怕得病的患者就会反复洗手以保持干净。一些病程迁延的患者由于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种程序,比如洗手时一定要从指尖开始洗,连续不断洗到手腕,如果顺序反了或是中间被打断了就要重新开始洗,为此常耗费大量时间,痛苦不堪。强迫症状具有以下特点: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即使患者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4.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1.心理治疗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2.药物治疗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对于难治性强迫症常联合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作为增效剂提高疗效。同心理治疗一样,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的SSRIs类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3.物理治疗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神经外科手术被视为治疗强迫症的最后一个选择,因其存在痉挛发作、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患者应在经过三位精神科主任医师会诊后再考虑是否手术。预防强迫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其中前两项是可以干预,防患于未然的。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不应过分苛求,生活处事可以更具弹性,注重相互间的沟通,促进其构建健全的人格。强迫症自我检查:1.你是否有愚蠢的、肮脏的或可怕的不必要的念头、想法或冲动?2.你是否有过度怕脏、怕细菌或怕化学物质?3.你是否总是担忧忘记某些重要的事情,如房门没有锁、阀门没有关而出事?4.你是否担忧自己会做出或说出自己并不想做的攻击性行为或攻击性言语?5.你是否总是担忧自己会丢失重要的东西?6.你是否有什么事必须重复做,或者有什么想法必须反复想从而获得轻松?7.你是否会过度洗澡或过度洗东西?8.你是否做一件事必须重复检查多次方才放心?9.你是否为了担忧攻击性语言或行为伤害别人而回避某些场合或个人?10.你是否保留了许多你认为不能扔掉的没有用的东西?如果上述症状中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并困扰了您的生活,使您感到痛苦,别孤军奋战,请您咨询专业的医生,让医生帮助您一同战胜强迫症。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