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面,不会和人交流,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也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所以家长会很伤心,也很无助,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现象患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天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的疾病,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
自闭症是属于神经障碍方面的疾病,医学上认为这是属于先天因素引起的。认为与基因和胎儿时期的环境因素有关。有些人认为这种疾病是因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情冷淡,对孩子不关心引起的,其实这个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家要正确认识这种疾病。
1、为什么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这种疾病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原因很简单,现在自闭症的诊断越来越专业,很多家长对于这种疾病也更加了解,不再简单认为自闭症是性格内向的问题,家长知道了这种疾病的危害,所以发现异常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因此才会有更多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这个就是患病率上升的原因。
2、导致自闭症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认为这种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因素,后天因素较小。该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但不是说父亲自闭,儿子就一定自闭,但是发生率会比普通人高50倍。
其次,该病和妊娠患病、分娩缺氧、剖腹产都有一定关系。
3、自闭症如何预防在怀孕期间女性要要预防生病,除了身体疾病外,还包括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焦虑等,这些都会影响胎儿。
怀孕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还要注意休息,不要劳累过度或紧张、焦虑,这样对孩子的发育才有好处。
4、后天因素会导致自闭症吗后天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教育不好,家庭环境不好,溺爱或粗暴对待孩子,甚至打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闭症其实是一种神经发育异常的疾病,所以家长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以为这种疾病只是进行康复训练就可以了,因为患儿的脑部有病变,所以要服用一些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就是常说的补脑药。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谢邀
“自闭症”与“孤独症”的唯一差别在于前者为国际统称,后者为坊间俗称,为同一种概念,英文翻译均为Autism。
无需比较二者有何实质差异。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 情绪失控了,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了,持续的情绪低落,不想见人,没有和兴趣 不想动,发懒。至少半个月以上。
自闭症 是内心封锁,不和外界连接,完全在自我世界里封闭。和外界交流有障碍,不能互动,沉寂自我。
社交恐惧症 与人社交紧张,出现心慌,气短,焦虑不安。
自闭心理是属“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也称“孤独症”,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隔绝。
自闭症表现症状:不愿与人交流、逃避现实、行为重复刻板、认知力差、孤僻、语言障碍。
形成自闭症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遗传,不过目前好像还没有医疗机构表明具体形成原因。通常患有自闭症的人一般行为和情绪都易难控制。不过,从心理学上看的话,这类人,一般都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除了必要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外,基本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独来独往,宁愿关在家里不出门,敏感、消极,这类人通常带有社恐和抑郁特征。
因为自闭症是属于心理原因,所以要治疗也要先从心理上进行调理,纠正一些错误的认知,保持健康的心态,通过正确的引导逐渐连接与外界的交流,摆脱这种封闭意识。
今天,容安尝试科学普及一下抑郁障碍。
一、概述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在WHO(1992)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Related HealthProblem, ICD)第10版(ICD-10)的第5章“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恶劣心境。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术语是抑郁症,内涵上主要指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需要强调的是,至少有10%的抑郁发作患者会出现狂躁发作,此时诊断为双向障碍。今天容安主要和大家探讨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
二、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1984年,美国国立研究所(NIH)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4.9%(男性5%,女性10%),恶劣心境为3.3%;
1994年,美国国家共病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17.1%(男性12.7%,女性21.3%),恶劣心境为6%;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目前关于年度生活能力丧失残疾(years life lost disability)的数据,在中高等收入国家里,抑郁症已经居榜首了,在低收入国家里也位列前十。
三、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
抑郁症对个体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躯体活动有显著不良影响。评估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两项为期16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有25%和11%的患者存在躯体及社会功能减退。抑郁障碍相关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包括:不能工作或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亲子关系问题等等。
WHO的全球疾病负担(GBD)的合作研究显示,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的前5位排序为:下呼吸道感染、围产期疾病、腹泻、AIDS、抑郁症。全球精神疾病负担中,抑郁症为17.3%,高居榜首;抑郁症占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4.2%。研究还预测到2020年,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姜葱14.2%增加到15.5%,加上和自伤,将从18.1%上升至20.2%,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抑郁症是精神疾病负担中最主要问题(1990年为44%,预测2020年为47%)。
抑郁障碍不但具有与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而且目前疾病总体诊治识别率较低,尤其在综合医院中,上海的识别率大概为21%。
四、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抑郁发作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观念,发作至少持续2周。
1)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无助感、无用感、情绪低沉。似有无限悲伤在心头,自称“活着没意思”等。典型病例呈现晨重晚轻节律改变的特点,即心情低落在早上较为严重,傍晚较为减轻。
2)兴趣缺乏与丧失:缺乏兴趣,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显著减退,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日常的活动中获得乐趣。
3)思维迟缓:患者常感到脑子像糊了一层浆糊,思维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维闭塞、阻滞。言语减少、语速慢、应答交流存在困难,工作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4)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活动减少、动作减慢,严重者可以不吃不喝、不语不动,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脑子里反复冥想过往经历,大脑处于紧张状态,难以自控,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表现出冲动攻击行为(这一点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抑郁症不一样哦)
5)焦虑:紧张、坐立不安、来回踱步、揪头发、搓手顿足等,有的患者亦表现出明显的易激惹。
6)自罪自责:患者自我评价过低,自感一切不如人,所有问题都是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连累了亲人、家庭、社会,严重者可以达到罪恶妄想。
7)观念和行为:抑郁发作的患者中至少25%的人有企图或行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扩大性”,觉得活着的亲人也非常痛苦,可在杀害亲人后再。······················
8)精神病性症状:在抑郁存在一段时间后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9)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疼痛不适、乏力等等。
2、复发性抑郁障碍
起病平均年龄40-49岁,每次发作持续3-12个月,复发频率较低,发作间期一般缓解完全,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持续性抑郁。有过1次发作的患者复发可能性为50%,有过2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复发可能性为70%,有过3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复发可能性为100%
五、抑郁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抑郁障碍的发生于遗传密切相关。父母兄女同病率为12%-24%,堂兄弟姐妹同病率为2.5%,双双生子(DZ)同病率为12%-38%,单双生子同病率为69%-95%。
2、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初步证实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证据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学研究资料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5-羟色胺、去甲状腺激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受体后信号传导系统的改变也参与心境障碍的发病。
3、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许多研究发现,心境障碍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功能异常,尤其是HPA异常。
4、脑电生理变化
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症发作时多倾向于低α频率,躁狂发作时多为高α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睡眠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患者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眼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
5、神经影像改变
CT研究发现心境障碍患者脑室较正常对照组为大。MRI发现抑郁发作与患者海马、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脑区萎缩。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患者左额叶及左前扣带回局部脑血流量降低。
6、心理社会因素
应急性生活时间与抑郁障碍的关系较为密切,抑郁发作前92%有促发生活事件;女性抑郁发作患者在发病前1年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度是正常人的3倍;个体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时间后,6个月内抑郁发作危险系数增加6倍。常见负性生活事件包含但不限于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重病或离世等。
关于抑郁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治疗规范等都有很明确的医学流程,为了避免读者自行诊断甚至用药,在这里容安不过多介绍。
关于抑郁症,目前医学了解的还不足够,而我们能做的又太少太少…
写这篇晦涩的科普文就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科学参考,关注到身边可能患有抑郁障碍的人,当他们透露出自己心情低落时,或许是心灵在呐喊,发出生命的求救,给他们一些关心,而不是“有啥好难过的?”“出去走走就好了”之类的敷衍,或许你可以建议他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你的一句话也许会让一个生命明亮起来…
更多关于抑郁症的讨论,欢迎关注公众号“容安心理”,在“问容安”版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