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经历的事情太多了!
许多人会认为内向的人就是不会表达,所以很容易把自己“憋”出病来;相反,外向的人喜欢和别人交流倾诉,自然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解。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到底是什么区分了内向与外向。
其实,内/外向与表达能力无关。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身边见过的人,是不是都有见过这样一些人——平时不怎么喜欢说话,但真到了一些非说不可的场合,比如参加一个演讲比赛、或是作为部门/小组代表表达观点时,往往可以生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非常喜欢发表长篇大论,但逻辑混乱、言之无物的人呢?所以,表达能力并不是区分内/外向的标准。
到底是什么区别了内向与外向呢?是获取能量的不同。内向的人,喜欢通过独处获取能量;外向的人,通过社交、与别人互动获取能量。想象一下你经历了一个暴风骤雨般激烈的工作日,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打了下班卡后,这是你心中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希望把自己摔在沙发里,安静地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看看电影(内向型)?还是约上三五个知心好友,去外面High个昏天黑地,吐槽遇到的奇葩事迹(外向型)?所以,并不是内向的人不善表达,只是他并不享受“表达自己给别人听”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什么因素才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得抑郁症呢?答案是——是否会跟自己的情绪相处。
情商鼻祖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定义为“一种识别自我和他人感受、管理自我情感、及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里的“管理自我情感”就是指能否不被愤怒等情绪冲昏头脑,不沉浸在悲伤、内疚等情绪中无法自拔的能力。情商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象与骑象人”的比喻——一个人的情绪就像是一头大象,力量非常强大,如果骑象人不加以管理,就会被大象(情绪)带着跑,名义上虽然是骑象人坐在大象上面,实际上已经成了大象的奴隶。修炼情商的目标,就是不做情绪的奴隶。请注意,情商再高的人,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够做到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做出过激的行为。
针对“负面情绪”,有的人会选择对抗,但越是努力和它对抗,越是无法自拔,因为情绪的产生是人的生理机制,是没有办法对抗的。有的人会选择遗忘,把它埋在记忆深处,上面盖上一层又一层的“美好回忆”。但是那只是把负面情绪沉淀在一瓶水的深处,一旦晃一晃这瓶水,负面情绪又会立即翻腾不已,甚至愈演愈烈。所以有的抑郁症患者给别人的感觉非常阳光,但实际上在自己孤身一人时不断遭受负面情绪的折磨,直到被负面情绪吞没,非常可怕。
所以,能否“识别自我的感受”,也就是情绪的自我认知,是能否真正管理好情绪的重要前提。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的马修・利伯曼研究发现,有一个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叫“情绪反应标记”,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给感觉贴标签。如果给你此时的情绪加上标签(比如“我感到愤怒”),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控制那种情绪。利伯曼提出了这个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指出,标注情绪可使大脑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 VLPFC)的活动增强,而这个部位通常充当大脑“刹车踏板”的角色。这样就反过来帮助激活被称为大脑“行政中心”的内側前额叶皮层(MPFC),通过这个部分的激活降低杏仁体的反应。
更长远来看,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学会放下自己的情绪,理解“其实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哪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只是给自己传递的一种警告或信号,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能做到这一步,也就是真正地能够“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可以想象,这样的人的情绪韧性会非常强,与抑郁症的距离自然也就足够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