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绪管理 > 情绪调节

网瘾会自残么(女生什么东西上瘾了,最不容易戒掉)

女生什么东西上瘾了,最不容易戒掉

男人

“网瘾防治”拟写入法,电击疗法遭大众批判,电击疗法是什么

新京报:“网瘾防治”拟写入未成年人保

新京报在10月20日发表文章称,在21日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将审议未成年人保修订草案以及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修订草案。而目前广受大家关注的未成年“网瘾防治”问题也将被拟写入未成年保护

法。

从新京报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未络成瘾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了。有接近10%的未成年人深陷网络,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上升,所以网瘾防治迫在眉尖。值得一提的是,与网瘾防治一同被推至风口浪尖的,还有关于治疗网瘾的暴力手段,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击治网瘾”。

什么是电击疗法?电击疗法真有作用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电击疗法?电击疗法又为何被全民批判?相信类似的问题对于不怎么关注这类新闻的网友来说,还有些不解。谈及电击治网瘾,很多人会想到一个人,也就是人送外号“电击狂人”的杨永信。杨永信曾担任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被“盟友”(盟友是戒网瘾中心成员的相互称谓)家长称之为“全国戒网瘾专家”,而其治疗网瘾的独特手段之一便是“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是一种医学手段,目前的电击疗法都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医生通过电休克机,用一定量的电流来刺激患者大脑。那么这种电击疗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电击疗法往往是针对精神病患者使用的,短暂多电流直达大脑可以让患者瞬间丧失意识甚至是出现抽搐现象,医生以此来控制患者情绪。

对世界精神病医学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早期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相对简单粗暴,医疗设备以及治疗方法都不够完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脑认知以及精神疾病治疗对于医学人员来说是一片盲区。在面对情绪激动且具有危害性的患者,医生们常常束手无措。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不断尝试新的疗法,他们湮灭患者拿他们当试验品,甚至研究出了“额叶切除手术”,后续衍生出冰锥疗法。而冰锥疗法的创始人Freeman在手术之前,就经常会给患者使用电击治疗来代替麻醉。

1938年电击疗法首次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进行,电击分三次进行,电压也从80V不断加高,随着电流的增高患者的反应愈加强烈。从最初轻微癫痫、抽搐反应,到全身大抽搐并完全丧失意识,患者疼痛难忍。那个时候对患者的保护,仅仅是和在嘴里塞东西,这样做可以避免患者骨折和咬断舌头。不过随着医学进步,电击患者也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比如注射肌肉松弛剂和静脉诱导麻醉等,电休克治疗也变成在病人自愿的情况下才被使用,但电击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依然存在。

所以上个世纪电击疗法在国外医学上备受青睐,这导致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接受并认可这种疗法。甚至到现在,很多国外民众都认为适量的电击会帮助他们改掉恶习。而在亚马逊购物网站上,他们甚至可以买到类似的电击设备。而这股“电击风”也吹进了,当国外开始辩证对待电击疗法,甚至开始在各个州实行禁止电休克治疗的时候,杨永信却把它当做治疗网瘾的“法宝”。

和现代电休克疗法不同的是,杨永信所用的电击疗法是未经改良的电休克治疗仪,最初的型号是DX-ⅡA型,而这款产品的电流输出是0-150毫安,还是没有任何安全许可证的淘汰产品。虽然杨永信自称使用电疗都是控制在0-5毫安,但据接受过治疗的“盟友”称,他亲眼见过40毫安的电击。

在对电击疗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我们来聊下一个问题:电击疗法对治疗网瘾真的有用吗?事实上,电击疗法往往是作为精神治疗最后一道防线存在的。比如患者有难以控制的躁动、暴躁等危险行为;有严重的抑郁、自虐、情绪以及对药物治疗反抗等表现。所以在医学上,电击疗法也算是一根“救命稻草”。而网瘾本身并不是精神疾病,电击治疗又怎么能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呢。

杨永信的观点认为当“盟友”的网瘾上来时,会有各种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当这种状况产生的时候就得通过电击让其产生痛苦感,这样一来当他再有网瘾的时候就会本能的产生厌恶感。事实上,根据对盟友们的后续采访可以得知,绝大部分孩子对电击治疗的态度都是从反抗到恐惧的。戒网瘾中心有几十条条款,只要盟友犯错就必须接受电击,杨永信就是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让戒网瘾变成行刑。

有位盟友在采访中还表示:刚进戒网瘾中心的时候,杨永信就会把你带到病房,几个人控制你然后对你进行电击。电完之后会问你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你父母会送你到这里?喜欢玩游戏是不是?只要你的回答不尽杨永信之意,那么他就会一次又一次的电你,直到你服从为止。所以电击治疗网瘾并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自闭等负面情绪,而且电流会使大脑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记忆力衰退、恶心头晕等。

那么该怎么正确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呢?

想要正确的戒除网瘾,我觉得家长应该对网瘾有全面的认识。之所以有很多无知的家长把孩子送去戒网中心,就是对网络游戏产生敌对情绪,没有辩证的认识网瘾。而关于网瘾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展了。简·麦戈尼格尔在其发表的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中对游戏以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网瘾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讲解。

斯坦福大学精神学和行为科学教授——艾伦赖斯研究表示,游戏之所以让人成瘾,是因为优秀的游戏会让玩家产生心流体验以及自豪感。在游戏中取得成就和胜利的时候,玩家的大脑成瘾回路被异常激活,自豪感和成就感会飙升。简·麦戈尼格尔则认为,人们经常会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而抑郁的对立面便是游戏,优秀的游戏能活跃人体所有与快乐相关的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而这些都是形成网瘾的强大拉力,至于推力原因便要根据网瘾患者区别论证,也就是说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网瘾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来自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等,而根据调查研究,较多产生网瘾的青少年都伴有心理上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性格缺失导致他依赖网络;有些孩子因为受到校园暴力而产生厌学情绪,他更愿意在网络游戏中发泄情绪和找到安全感;有些则是因为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很大,躲避在网络世界......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还看到过这样的研究结果,有研究人员表示孩子网络成瘾和缺少父爱也有直接关系。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产生网瘾,绝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所以家长们不应该采取指责、惩罚、过度限制等来对待网瘾少年。

需要对症下药,首先试图观察孩子的起居生活,找到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去改善这些问题。比如孩子嫌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可以从改善家庭关系着手。其次可以采取干预和转移兴趣爱好的,先通过委婉的降低孩子的游戏频率和时间,再观察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兴趣爱好,比如游泳、玩滑板等。甚至在这些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来降低他的抵触情绪,然后一步步带领他从游戏世界走到现实世界,让他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精彩和乐趣。总而言之,多换位思考,用引导的对待网瘾少年,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大家有哪些戒除网瘾的良策呢?赶紧留言评论吧~

感谢阅读和点赞关注。

我这种情况算是精神吗

不是,至少你还参加头条问答,说明你思维正常,否则就像你自己罗列的那些症状。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你才24岁美好远大得幸福生活刚刚盛开。祝你过好每一天,幸福常伴。[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ok][ok][ok][ok]

2019.10.11。

网瘾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引争议能“治”吗

网瘾,即网络成瘾症,最初只是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在社区论坛内编造出来的名词,通过比照病态的定义杜撰诊断标准来嘲笑酗酒、成瘾等概念缺乏生理基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这个名词最初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IV)开涮,因为酗酒、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而编造出的概念。 通过比照病态的定义,他编造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网瘾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错乱而有所争议。

后来戈登伯格已经声明该假设只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是自己的。在1997年他曾对《纽约客》周刊表示:"如果你把成瘾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网瘾"没有公认的定义,最早提出网络成瘾判断标准的金伯利•杨也认为网瘾只是"行为依赖",而美国医学会也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

戈登伯格没有想到,自己一时的竟引来精神卫生界一场持久的争论。自1995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做了大量关于"网瘾"的学术研究。但即使是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也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和电视病空调病等等一样,只是长期接触从而造成了心理上习惯性的依赖,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2007年6月24日,在美国医学会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几乎要被带上"精神疾病"帽子的"电子游戏上瘾"又被精神专家们拿掉了。随后,美国医学会也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

欧洲首家网瘾诊治所"史密斯与琼斯网络及电子游戏瘾戒除中心"创办两年后便宣布失败,原因是"发现网瘾不是精神疾病"

2004年,荷兰人凯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欧洲首家网瘾诊治所。起初并未将矛头仅仅指向网络及电子游戏瘾症,而是"瘾君子互助"。随着史密斯与琼斯网络及电子游戏瘾戒除中心的设立,巴克聘请了20多名具备专业资质及多年经验的瘾症治疗人员尝试按照精神疾病来诊疗网瘾,首创了"电子"受害者治疗方案。在黑暗里摸索了两年后,2006年,荷兰人便宣布,他们对网瘾的诊疗失败。原因便是他们发现网瘾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在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世卫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中,网瘾未被认定为精神疾病

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诊断体系主要由《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构成。其中,《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ICD-10)诊断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在40个国家的100多个临床和研究中心实地广泛测试后,对300多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进行了详细分类。而在这个标准中,尚未把网络成瘾认定为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最新版DSM-5于2013年5月18日出版,虽然在其第三章中探讨了"网络成瘾症"并且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但这些研究都存在严重的样本偏差,都在对"网瘾"进行探索性构建,却绝少对这些形形的"网瘾"概念进行验证,未纳入正式诊断里。

网瘾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完全是国内中文媒体的有意炒作,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仅将"网络游戏成瘾"列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非已确定的精神疾病

2013年5月,国内中文媒体报道了,北京陶然团队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当周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这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这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然而据《邮报》报道,根据公布在美国精神病协会官方网站上的DSM-5目录 ,"网络游戏成瘾"被列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不属于已确定的精神疾病。同属这一范畴的还有"行为"和"非自残"行为等。因此,之前有国内中文媒体关于网瘾被美精神病协会认定为精神病新病种的报道存在误导。

在国内,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过于随意,日均上网超过6小时即可诊断为网瘾,2009年,否定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网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2008年11月,由总医院陶然主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用了4年的时间,对3000名网瘾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时间标准为9.3±3.2小时,最终取其下线及其整数,定为6小时。"。即日均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通过3000名患者的统计数据就确认"6小时"的网瘾标准显然过于随意,且时间标准范围太大。

随后,网络成瘾标准便在部队医疗系统开始推行。并准备在向国务院申请成为全国通用标准,2009年,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同时,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在,网瘾矫治机构也大多无医疗资质,矫正方法也常采用电击电疗等违法,与家长们共同治疗一个不存在的疾病

尽管国际上网瘾尚未有确定的医学定义,但在,网瘾依旧被当成一个可以被强制治疗的精神疾病。在互联网毒害儿童的观念下,敏感的家长们便打着"救救孩子"旗号将孩子送入或骗入反网瘾机构。但2010年,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关于未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结果令人惊讶,矫治机构资质审批混乱,批准的部门更是五花八门,包括教育部门,工商注册、共青团组织和门,甚至还有民政局、文化局等部门,但几乎都无医疗资质。 绝大部分矫治机构是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军事训练等方法。2009年8月2日,广西少年邓森山在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接受戒网训练时死亡。同年,叫停电击治疗。但却部分家长对叫停电击治疗的做法并不理解,"效果那么好的治疗,为什么让停?"

9月27号晚10点左右13岁的男孩因玩手机和家人发生矛盾跳河,你怎么看

孩子玩手机,是每个家长都头疼的事,如果严厉批评,孩子动辄离家出走、跳楼、跳河的屡见不鲜,家长则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每天以泪洗面,一生都活在自责中,外人也唏嘘哀怜不已!

那么,有一种方法,能让孩子即放松了心情,又心甘情愿的关掉手机,我想每个家长定能如获至宝!

27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就发生了一起,父母阻止孩子玩手机,孩子则一气之下光脚跳进滚滚资江,让人潸然泪下!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个案例,从4个方面分析,来看如何正确地劝导孩子玩手机,家长们都要收藏了!

第1、孩子为什么玩手机:

第2、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机

第3、劝导孩子的原则是什么

第4、劝导孩子的方法

该男孩一家是老家是游家的,他们一家在新化街上住,男孩在新化县城某学校就读。昨天晚上下晚自习回到家里,男孩一个人开始玩手机,并且玩的是2部价值1000多元的智能手机。他爸爸那时不在家,其他家人劝他早点休息,因为明天还要上课,就阻止他玩,想把他的手机收了。妈妈还说了他几句。

1、孩子为什么玩手机

孩子自4岁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意识,对手机中的汪汪队立大功、王者荣耀爱不释手是肯定的,爱玩是人的天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本性,谁也改变不了,如果一个孩子不爱玩手机,那是一个傻子!

所以,13岁的小男孩回家后,或许在午托部已做完作业,他回家无事可干,只有看电视、玩手机了。但不代表没有节制,可以让他:玩半小时左右手机,然后洗脚、刷牙,也就9点左右,可以睡觉了!

2: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机

既然好玩是天性,父母只有正确引导,玩手机可以,但有一定的规则。

3、劝导孩子的原则是什么

首先,孩子也是一个“人”,人有什么特点呢?家长只有根据人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就能解决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比如:3岁左右的男孩好哄,睡觉前非吃棒棒糖,家长强硬地不给,孩子则大哭大闹,而姐姐一个小玩具,立马引得小家伙转移注意力,破涕为笑!

所以,家长得将聪明才智用到,怎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地迁就打造巨婴,或强硬打击造就自卑!

13岁的男孩,责任他不知道,但该享受的权利他一样也不想少!所以,要用成年人的法则来同他沟通,比如,要充分尊重他,不可用暴力威胁,否则,逆反离家出走是分分钟的事, 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孩子逆反的解决之道!

而本例中的父母,肯定是责怪这个男孩了,如“别玩手机了,成天就知道玩”-指责,"学习那么赖,就知道玩“-打击,”再玩,给你爸说让他收拾你“-威胁。我能想象在这种指责打击下,男孩的心处于一种——怎样的悲愤愤懣之中,”好像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没有希望,只有恐惧,而且这是自己的家,自己无路可逃,玩手机有错吗?恨自己怎么那么爱玩手机,可自己就是想玩,不玩自己干什么呢?学习吗?才不想学呢?男孩的思维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协调中,就像一只囿于笼中的小鹿,他无法突围,他不挺地转啊转!终于,恐惧的情绪做出了行动,这一次,他光着脚跑了出去……

4、劝导孩子的方法,三次提醒法

首先说:“小明,可以让你玩,但是,只能玩半小时,然后洗脚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做为孩子来说,父母很尊重自己,让自己玩手机,而且说得也有道理,这样,孩子也好接受。

2,半个小时过去了,父母开始提醒孩子:“小明,半个小时了,该睡觉了“。这是第一次提醒,孩子正沉浸在游戏的中,巨大的欢娱让他无动于衷;10分钟后,父母第二次提醒,”小明,时间到了,不要再玩了,再玩妈妈就生气了”,这是一次警告,因为有了第一次的铺垫,孩子也感觉有点理亏。

3、又过了10分钟,妈妈走了过来,质问他:“小明,妈妈告诉你3次呢,咋还在玩呢?刚开始你自己说的玩半个小时,你昨说话不算数呢?你再不结束,我可就生气了!”有理有据,孩子也感觉有点惭愧,你现在批评他,他也感觉无话可说,你看,妈妈也让自己玩手机,也提醒过自己啦,现在自己还有什么可说的?

此时,再给他一个台阶,如再玩10秒种,孩子忙不迭地答应,在倒计时2-3秒时,他自己就将手机扔了出去。

这是我9岁的女儿玩手机时,我制止她的真实例子。

总之,在玩手机问题上:一是可以玩,二是要节制,三是制止时不可粗暴地强硬让孩子停止,孩子已经大了,面对,他是不会屈服的,就像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吃草。

我的女儿9岁了,经常玩迷你世界,叫她玩她玩,禁止她玩,她也没有怨言,情绪很好,处于一种比较健康的成长思路中,她自己就说过:你让我上东,我偏去西,你让我干什么,我偏不去!哼!好像不可一世的样子!我心想,就你那一点逆反的小心理,我看得清清楚楚,分分钟治得你服服帖帖,还自以为是挺能耐似的!

最后,孩子玩手机、逆反不可怕,怕得是一些父母不知道去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终造成遗憾!孩子的事情很好解决,关注我们,我们为你持续为你分享技巧,你照着去做,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